历史人物说话用方言,那会是怎样一种场景?反正想起来就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远的不知道,但近一百年还是很清楚的。相信大家不会忘记,至少十年前,影视剧中的毛泽东、蒋介石等角色基本都是操家乡口音的。尽管如今荧幕中的领袖人物已经在使用普通话,但他们的口音大家早已非常熟悉。其实,在各种历史影像记录中,他们真实的口音才更原汁原味。不仅能听到毛泽东、蒋介石,还有孙中山、张学良。年轻的张学良用东北话在演讲,蒋介石用浓重的宁波奉化口音发表抗战演说。如果没有字幕,相信很多人根本听不懂老蒋在说什么。 很显然,方言与口音问题历史上一直存在。侯宝林曾有段著名的相声《戏剧与方言》,就是让历史人物讲自己家乡方言,诸葛亮说山东话、关羽讲山西话。如此一来你会发现,以往的历史人物形象彻底被颠覆。其实历史人物讲方言,有口音才是真实的历史。但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也不过150年的时间,所以对历史人物方言口音的记录很短暂,年代久远的历史人物,我们只能依据史料来推测。 古代通讯交通均不发达,也没有广播电视,人们很少有学习通用语言的渠道,因此,各地方言的存在异常顽固,口音也非常浓重。所谓的“十里不同音”即是如此,翻过一座山可能彼此说话都无法听懂。方言口音各异,便导致各种沟通交流的不便,还会闹出诸多误会,甚至会影响到升学当官。
康熙不说北京话 关于清朝的宫廷影视剧实在太多,作为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无疑是荧幕上最重要的角色。人们熟悉的只是康熙作为政治家的谋略,完全是一个高大威猛的帝王形象。人们根本想不到,真实的康熙讲的是满语,与东北话并不相同。 清军入关十年后,康熙在北京出生,此时康熙的周围,也就是宫廷内都是说满语的。这些人全部是从辽宁迁移过来的,虽然满语不同于东北话,但仍有个别相似度。而北京话在此时还没有真正形成,或是还没有真正产生影响力。可以想象,康熙的东北满语口音有多浓重。 康熙的祖籍在如今辽宁省新宾县,这个地方属于抚顺,距离赵本山的老家铁岭,直线距离只有100公里。但康熙的满语口音不会与赵本山相同,但仍有极个别的相似之词。从康熙批阅的奏折上也可看出一二。如“专治疟疾……连吃两服,可以出根。”这其中,“可以出根”实为“可以除根”,而东北话讲“除”就是第二声的“出”。还有诸如“解京又费一凡事,不如存库……”,这其中“费一凡事”,实为“费一番事”,用东北话讲“番”正是第二声的“凡”。 随着满汉语言的快速融合以及汉臣的大幅增加,此时在民间形成的北京话慢慢成为宫廷中的主要语言。但康熙年事已高,毕竟又是皇帝,不可能再学北京话。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最经典的一个情节就是康熙晚年训斥大臣,如果康熙满口东北话指点江山,想起来是不是很搞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