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寻梦大敦煌 感受千年历练的沧海桑田
[打印本頁]
作者:
单手扶墙
時間:
2012-6-25 08:44
標題:
寻梦大敦煌 感受千年历练的沧海桑田
于我而言,敦煌,是个不需要理由来说服自己去的地方。好比梦想,就从来不需要理由。
没来这里之前,我一直在想象。想象着王道士发现却没能完好保护的藏经洞;想象着曼舒广袖的飞天在飘带与衣裙中凌空上演的爱情传说;想象着狂沙中的孤烟落日以及风中飘零的驼铃声;想象着散落在拈花微笑的大佛肩头纷飞的凌乱花瓣。
2012-6-25 08:27 上傳
下載附件
(68.06 KB)
敦煌莫高窟
敦煌,这个有着厚重文化气息名字的地方,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一头扎进历史的漫漫黄沙,另一头伸入每个人的梦想。关河冷落,大漠孤烟,千百年来,穿过历史的走廊,敦煌在肆虐的狂沙中站出了自己独有的姿态,坚强,神秘,不妩媚奔放,却吸引着无数人想要靠近。走近它,依稀能听见辉煌与失落交织的文化音符,窥视到历史与现实叠加的璀璨星空;循着它,我们便走进了一方灵魂与美学集结的心灵圣地,一处厚重与灵动交融的艺术殿堂,一个欲望与信仰辉映的精神家园,一场醉了千年也不愿醒来的大梦。
2012-6-25 08:27 上傳
下載附件
(50 KB)
沙漠
有人说,敦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精神坐标,一处文化高地。因为铭刻了太多的民族文化记忆,敦煌几乎成了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背起的行囊,装载着太多的问题,千里迢迢,来敦煌寻找着答案。45000平方米的壁画,2000尊雕像,单单是这些数字,就会在心中留下一个迷,迷惑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遥远历史长流中,会留下怎样的一个敦煌。
梦之绚烂
2012-6-25 08:27 上傳
下載附件
(39.8 KB)
精美的雕刻
敦煌的刻石文化历史悠久,成果辉煌。自乐尊和尚云游到敦煌,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光宝地,并于前秦建元二年在鸣沙山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佛窟之后,敦煌的刻石文化从此绵延不绝、常盛不衰。大到莫高窟的开凿,小到每块石碑的雕琢,无不体现出敦煌刻石文化的灿烂辉煌和艺术魅力。
2012-6-25 08:27 上傳
下載附件
(33.26 KB)
沙漠壮观的日落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石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元代(公元1368年)基本结束,其间经过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使莫高窟成为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的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宗教和社会生活情况,同时也表现出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石刻、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是人类少有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2012-6-25 08:27 上傳
下載附件
(65.47 KB)
卧睡的大佛
1900年王道士在莫高窟偶然发现了藏经洞,洞里藏有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历代文物五、六万件,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此后又由此发展出著名的敦煌学,敦煌学经过近百年的研究,不仅在学术、艺术、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艺术之美,文化内蕴之丰富,以及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012-6-25 08:27 上傳
下載附件
(37.16 KB)
高大的佛
敦煌城内最引人注目的石雕当属位于市中心的反弹琵琶城标,这尊飞天雕塑,体态丰腴,琵琶置于背后,飘飘欲仙,每天迎来送往,见证着敦煌城的时代变迁。仰望飞天那优美的舞姿,你会为生活在飞天的故乡而欣慰自豪。
2012-6-25 08:27 上傳
下載附件
(25.79 KB)
沙漠让人想亲近,却又有些害怕
当你漫步在笔直宽敞的敦月公路上,绵延不绝的鸣沙山近在眼前,为使这条景色优美的风景路更具敦煌文化气息,敦煌市园林局搜集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学者及书画名家在敦煌的题词44幅,雕刻在44块奇石上,并将这些奇石星罗棋布地安放在了敦月路上,使中外游客在这条路上领略敦煌美景的同时,还可以慢慢欣赏名家的诗词书法刻石艺术。
2012-6-25 08:27 上傳
下載附件
(41.57 KB)
沙漠美景
当游客在敦煌沙州乐园游玩时,会不经意地发现这里处处树立着一块块刻有中英两种文字的刻石。这些刻石是2003年热心的小野晋也先生为增进中日友好关系,利用他在日本民间募集的资金所刻。安放在沙州乐园的刻石共有50余块,内容以中日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格言为主。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内容,勉力广大青少年立志学习、发奋成才,这些刻石在敦煌沙州乐园已成为一大景观,受到敦煌人民深切的关注。
敦煌城标,以及敦煌沙州夜市的嫦娥奔月雕塑,矗立在月牙泉旁的“天下第一泉”的刻石等等都是人们争先拍照留念的标志性刻石杰作,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敦煌刻石散布于敦煌的各个旅游景点,散布于敦煌城的大街小巷,从多侧面多角度展现着敦煌灿烂的文化和久远的历史。
梦之神秘
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在鸣沙山中,却能看到沙漠与清泉相伴为邻的奇景,这就是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
2012-6-25 08:27 上傳
下載附件
(70.43 KB)
沙漠中也有奇迹
有人说,月牙泉像一位绝世佳人的眼睛——清澈、美丽、多情;有人说,月牙泉像位窈窕淑女的嘴唇——神秘、温柔、诱人;有人说,月牙泉是一牙白兰瓜——碧绿、甘甜、晶莹。其实,月牙泉,最像是初五的一弯新月,落在黄沙里。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暴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月牙泉内游鱼成群,岸边绿草如茵。据传鱼称“ 铁背鱼” ,能医治疑难杂病;草名“七星草”,有催生壮阳作用。据说,吃了鱼和草,可以长生不老。因之,月牙泉又称为“药泉”。
2012-6-25 08:27 上傳
下載附件
(55.93 KB)
依然有生命坚强地活着
月牙泉边,白杨亨享玉立,垂柳舞带飘丝,沙枣花香气袭人,丛丛芦苇摇曳,对对野鸟飞翔,风景如诗如画。泉南岸台地上原建有娘娘殿、龙王宫、药王洞、玉泉楼、雷音寺等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的大片古建筑群。月牙泉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躇。又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绵历千古,沙不填之。”这里所记“沙井”便指今日月牙泉。自此之后,关于月牙泉的记载便屡见史籍,并与鸣沙山紧密地连在一起。唐《元和郡县志》载:“ 鸣沙山有一泉水,名日沙井,绵历古今,沙填不满,水极甘美。”月牙泉,东西长300 余米,南北宽50 余米,泉形酷似月牙,四周是高耸的沙山。它的神奇之处就是流沙永远填埋不住清泉。过去,人们难解大自然的奥秘,却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优美的神话传说来解释自然现象。相传很久以前,敦煌一带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没有鸣沙山,更没有月牙泉,有一年这里大旱,树木庄稼都枯死了,人们干渴难忍,大放悲声。美丽善良的白云仙子路过这里,听到人们撕心裂肺的哭声,心如针刺,伤心地掉下了同情的泪珠。泪珠落地化为清泉,解救了人们干渴的灾难。为了感恩戴德,人们修了一座庙宇供奉白云仙子。这样,便惹恼了神沙观里的神沙大仙,他抓把黄沙一扬,化作沙山想填埋清泉,赶走夺他香火的白云仙子。白云仙子道行浅,斗不过神沙大仙,便来到九天找嫦娥,借月亮与神沙大仙斗法。这天正好是初五。白云仙子借来一弯新月,放在沙山中间化为清冽莹澈的月牙泉,供人们饮水浇田。神沙大仙又使出妖法,去填月牙泉,嫦娥知晓后,非常生气,谴责神沙大仙蛮横无理,欺人太甚,轻轻将衣袖一拂,大风顿生,把填泉的流沙吹上山顶。气得神沙大仙吼声如雷,沙山因此而鸣响。
2012-6-25 08:27 上傳
下載附件
(22.37 KB)
在沙漠中,人小如蚂蚁
关于月牙泉、鸣沙山的形成,还有一个故事:从前,这里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化成一弯清泉,术士变成一滩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故称“圣水”。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月牙泉,鸣沙山,就这样,厮守了千年。
梦之浪漫
2012-6-25 08:27 上傳
下載附件
(31.01 KB)
变幻莫测的沙漠
以敦煌为题材的文化艺术作品不在少数,在很多人眼中,敦煌是一部叫《敦煌》纪录片,是一部叫《丝路花雨》的歌舞剧,在我眼中,敦煌是一首诗: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且莫对我责怪/为把遗憾赎回来/我也去等待/每当月圆时/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2012-6-25 08:27 上傳
下載附件
(25.99 KB)
徒步沙漠,是一种精神挑战
这首《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是西部民歌歌王王洛宾先生写给遗物葬在敦煌鸣沙山的三毛的歌。后人再去深究二人之间是在错误的时间来不及相守的忘年爱情,亦或是惺惺相惜彼此欣赏的友情,都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笔墨之间的相知,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浪漫——人生长行寂寥,赏心悦目却少,有人终其一生也只是为了等待一个人,一声唤。
2012-6-25 08:27 上傳
下載附件
(57.63 KB)
有什么比在沙漠中见着一汪清水更幸福
也许,在这漫天的黄沙中,在这厚重的云朵下,世俗的感情,已经不足以形容三毛的爱,对荷西也好,对王洛宾也罢,当她匍匐在弥勒菩萨巨大的塑像前,对菩萨说“敦煌百姓在古老的传说和信仰里认为,只有住在兜率天宫里的你--‘下生人间',天下才能太平。是不是?”的时候,当她说出“要是有那么一天,我活着不能回来,灰也是要回来的。这也是我埋骨的地方”的时候,这个一直流浪着的女子,将她对世间所有的感情,都埋葬在了这片没有花朵的荒原。安放三毛魂灵的日月潭和月牙泉,闪动着美丽如佛的灵光,这清纯的灵光照着一个美丽如佛的灵魂。从此,陪伴着她的,是丝绸之路的繁华,是佛国净地的瑰丽,是边关冷月的凄清,是大漠孤烟的悲怆。起起伏伏的沧桑,沙漠蜃景的缥缈,随着鸣沙山与月牙泉,与她一起世代厮守着浪漫。是的,浪漫。这个荒凉,神秘的地域,留给人的是一段不掺杂任何欲望的浪漫,如一段悠远的风铃声,于风中叮叮咚咚地淡入淡出,蜿蜒划过青葱岁月,走过岁岁年年。不变的,是梦中永恒的漫天黄沙,沙的尽头,有飞天摇曳地飘过。一幕幕风景交织幻化;色彩,让梦境辉煌而热烈!
作者:
甘草
時間:
2023-1-16 17:17
天地敦煌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84.95.51.82/)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