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火葬场贴出上联:“早来晚来早晚得来”,看完下联,让人很不自在 [打印本頁]

作者: 雨落润田    時間: 2023-8-9 11:59
標題: 火葬场贴出上联:“早来晚来早晚得来”,看完下联,让人很不自在
作为世界上现存为数不多的象形文字之一,汉字的表意能力远超其他字母文字。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汉字也因为这一特性,出现了众多的文学形式。除了留存于史书古籍中的汉赋、唐诗、宋词等等,还有我们现今依旧随处可见的对联。对联也称楹联或对子,是一种将字写在纸、布等载体上的对偶语句。三国时期孙权赤乌年间(238-250年)铸造的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刻着的一句“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是现今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对联。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对联被不断细分,其中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此外各种公共场所也会出现对联的身影,比如学校的“园内桃李年年秀,校中红花朵朵香”;医院的“寿世寿人杏林春满,为医为药桔井泉香”等等,都能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彰显自身的职能。一副优秀的对联能够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但某些场所的对联,让人细细品来只觉得浑身不自在。比如火葬场的对联,其中上联是“早来晚来早晚得来”,看完下联后家属纷纷表示:很不自在!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上来说,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一个生命从诞生开始就注定会走向死亡,区别只在于这个过程的长短不同。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死亡的认知始终水平有限,所以东西方不同的文明中也都有了对鬼神和祖先的敬畏。从《左传》中的这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足以看出古人对待此事的态度。生命的死亡不可避免,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乐观豁达的态度,比如太史公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激励了无数人。但也并非人人都能够做到如此洒脱,更多的人还是很忌讳这个“死”字。



在我国的丧葬文化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趋势,那就是丧葬方式由土葬向火葬的过渡。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同时也认为人死之后会去往另一个世界,因此非常重视死者遗体的完整。所以在古代的刑罚体系中,“死无全尸”是非常严重的处罚措施。土葬的操作方法是先将遗体放入准备好的棺材里,再放入数量不同的陪葬品,然后将棺材埋入土里。古人讲究入土为安,《周礼》也规定“众生必死,死必归土”,厚葬与否是判定子孙是否孝顺的一个标准。



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火葬开始被世界各国所提倡,相较于传统的土葬,火葬更能够节约土地资源。事实上在我国古代,也有火葬的存在,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光法师曾说:“自佛法东来,僧皆火化。而唐宋崇信佛法之高人达士,每用此法。以佛法重神识,唯恐耽著身躯,不得解脱。焚之则知此不是我,而不复耽著。又为诵经念佛,期证法身。”时至今日,我国的火葬比例已经过半,达到了53%左右。在火葬兴起之后,负责火化遗体的火葬场也多了起来。



作为不被人喜欢却又无法避免的一处公共场所,火葬场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略显尴尬。受文化习俗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少有人愿意前去火葬场,但作为死者家属,却又不得不去。为了缓解这种尴尬的感觉,一些火葬场也会效法其他公共场所写上对联,但有些对联却让人喜欢不起来。比如下面这幅对联,上联是“早来晚来早晚得来”,言简意赅地阐明了死亡这一规律,客观来讲是无可厚非的。可看到下联后,死者家属纷纷表示“很不自在”,因为下联写的是“先到后到先后全到”。



“早来晚来早晚得来,先到后到先后全到”,单纯地从文学角度来看,无论是对仗还是平仄,这副对联都是可圈可点的。然而搭配上火葬场这么一个不受待见的场所,却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甚至会给人一种火葬场在“催命”的感觉,也难怪会有家属表示看完过后很不自在。理性来看,火葬场的做法并不算错,但在忌讳死亡的文化氛围里这么明目张胆,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给一些家属造成了不适。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作者: deadblood2020    時間: 2023-8-9 12:16
先到后到先后全到
作者: d3324933    時間: 2023-8-10 05:01
图片不错!!!
作者: nikaikanpian    時間: 2023-8-16 09: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84.95.51.82/)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