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思論壇

標題: MacBook 试用心得 [打印本頁]

作者: zq292033    時間: 2015-8-24 08:54
標題: MacBook 试用心得


发布至今已有近半年的苹果新超薄 MacBook 是一台优点和缺点一样显著的机器 :在一方面,它拥有极为轻薄的机身、漂亮的 Retina 分辨率面板、和与其体型不相符的长效电量;但另一边,为了达成这轻薄和电量,它的键盘键程很浅,而且(大概最让人抓头的)整台机器就只有唯一的一个 USB Type-C 插孔,不仅要负责连接 I/O 设备,而且连充电都是通过这个插孔进行。

但我们不想就这么对 MacBook 下断定论 -- 毕竟在高度云端化的今天,说不定这唯一的一个 USB Type-C 就足堪使用了呢?为了对 MacBook 所走的这个方向是否合适下断定论,我们向苹果借来了一台 MacBook,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实际上用它来工作,除了下一个动手玩的结论之外,也看看 MacBook 就这么舍弃了所有的链接选项,究竟有没有太早?
Retina MacBook浏览所有照片

27 张图片




外观


虽然说各位读者们想亲身体验 MacBook 并不困难,不过还是照着文章习惯的顺序来吧 XD。MacBook 重 920 克,虽然在笔记本界我们也不是没有见过同级,或甚至更轻的机器,但是它们大多采用的是碳纤或镁铝合金材质,在 MacBook 的 Unibody 铝机身面前,不仅是 MacBook 的质感完胜,而且更有一种「这里面真的有零件?」的感觉。



MacBook 注重细节就更不用说了,从紧贴左右边框的大尺寸键盘,到上方细密的钻孔,再到下方巨大的触控板和面前做了抗反光处理的窄框镜面屏幕,整台机器的质感满到都漫出来了。虽然说在硬件工业设计的能力上,各大笔记本厂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强项,但苹果一再地证明了在铝单体机身上,其设计能力依然是其他人只能追赶的对象。



然而,这个「极致」的机身,却是做了非常多妥协后才达成的成果。有些妥协影响不大,有些则有着深远的影响,接下来小编由影响最小到最大的功能,一项一项为各位做分析。

屏幕


最没受到影响的,应该就是 MacBook 的屏幕了。这片 12.5 吋的面板分辨率高达 2,304x1,440,但因为是窄边框的设计,所以机身其实只有普通 11 吋超极本的大小。自然,在可用空间上并不若 13 或 15 吋的机种宽裕,但苹果的多桌面系统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所以只要有习惯的操作模式的话,问题其实并不大。



屏幕本身因为是镜面的,所以自然带有镜面屏幕颜色漂亮、画面感觉清晰锐利的优点;但反面就是会有反光的问题。MacBook 的镀膜消光效果低调,但似乎颇有效,小编一个月来在各种环境下(记者会、咖啡店、办公桌、家里等),并没有任何时候觉得反光恼人的。

音效


第二个没怎么受到影响的,是音效的部份。MacBook 的耳机输出清晰没杂声(相较之下 MBA 因为耳机孔接近电源供应,是听得到电流的噪声的),但更让人惊艳的是它的内建喇叭。和它微小的机身给人的印象不同,MacBook 的声音无论高音、中音、甚至是低音,都有超出一般超极本的表现。从 iFixit 的拆解 来看,喇叭其实在只能用寸土寸金的 MacBook 机身内不仅占去了不少的空间,而且似乎竟然有四个单体的样子。这样看来,有如此的声音表现好像就不是那么令人惊讶啰。

触控板


受限于机身空间,MacBook 的触控板在按压时可以活动的空间被压缩了许多,但经过了半天的使用,基本上就已经完全习惯过来了。触控板本身保有了 Mac 一向的优良传统,除了面积大之外,表面的触感在指尖的反馈与阻力上都是恰恰好,软件在判断输入与误触回避上也是无比精准。如果说每次回去 Windows 笔记本时有什么最无法割舍之处,就是这个触控板了吧!

至于苹果大力推广的 Force Touch,就使用起来的感觉,触控板像是有两阶的按压一般,或许最合适的比喻就是相机的半按快门,只是「前半阶」按下去就有一个「点击」的感觉,这时放开就已经算是点击成功,如果再更用力的话,就会开始进入 Force Touch 的压力感应范围,直到用力超过一个程度后,会再发生第二阶的「点击」感,有种压很用力后戳破了什么的感觉。这个第二阶的 Force Touch 点击其实小编用到的机会不大(毕竟习惯的操作都是普通点击而已),只有偶尔点开字典或链接预览还蛮好玩的而已。随着 Mac 机种全线搭载 Force Touch,想必未来的应该会更加丰富,但即使是用不到,也不会影响日常操作就是了。

处理器与电力Intel 推出的 Core M 系列处理器,是 MacBook 得以存在的根本。这颗低功耗、低散热的处理器,不仅让 MacBook 可以把主机板做得非常小,腾出更多空间来放电池;也让 MacBook 可以做到无风扇,仅靠机身就完成散热。省电的 CPU,搭配上苹果专门设计来塞满所有可以利用的空间的阶梯式电池,应该让 MacBook 可以达到超长效的电力表现对吧?是...与不是。

问题是这样的。MacBook 是台非常「敏感」的机器,也就是说因为没有一个耗电量大而固定的单一元件,所以每个元件做一点细微的调整,都会对最终的电量造成影响。屏幕的亮暗、从机器上播放音乐或是从网络上串流、CPU 使用的多寡、甚至于用的是 Safari 还是 Chrome,都可以明显地影响电池寿命。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偏暗的屏幕、仅用 Safari 浏览网页),MacBook 可以达到苹果宣称的 9 小时电力没问题;如果是在一般工作的情况下(中等亮度的屏幕、串流音乐、上传文件)的话,电力大约是六小时;高强度的工作(玩点小游戏)下则是只有三个多四个小时而已,差距不可谓不大。

在一般文书工作的范围内,Core M 足够胜任愉快,OS X 操作起来也很顺畅,除了 4K 视频播放略显吃力外,并没有遭遇什么特别大的瓶颈,机身的温度也从来没有上升到「热」的程度,最多就是底面温温的。

键盘


于是我们就讲到键盘了。MacBook 键盘在大小上差不多是全尺寸的,按键本身面积大而舒服,真要说的话,只有右下方的方向键设计和过往有些不同,小编花这么久也没习惯过来,但其他按键都少有误按的情形。然而,为了减轻厚度,MacBook 的键盘按键键程非常非常浅,差不多是一碰就撞底了。



对于这个键盘... 实话说小编蛮两难的。一方面我很想照着第一次打字的第一印象,直接骂「这种鬼东西,这么难用也拿出来卖?」;然而另一方面,我又不得不承认,在经过一个月的使用后,我好像...习惯了。现在在 MacBook 上打着这篇文章,出错率很小,虽然远远说不上「舒适」,但做为一个需要大量打字的文字工作者,习惯后倒也没有工作上的困难。当然,每个人打字习惯都不同,小编也不敢说自己的经验就会复制到所有人身上,但经过一段适应期之后,MacBook 这触感无比诡异的键盘,其实也不是不能接受的呢。

接口


最后,还是不能不说到接口。其实,这倒不是苹果第一次和接口有仇了,遥想当年的第一代 MacBook Air,也是只有孤孤单单的一个 USB,而由后来的 MBA 都好歹配备两个 USB 来看,这个决定显然是不成熟的。当年的 MBA 至少电源和 Micro DVI 还是独立的,而今天的 MacBook 却更变本加厉,USB、电源、和影像输出都共用唯一的一个 USB Type-C,整台机器就只剩一个 Type-C 和一个耳机插孔而已。苹果到底哪来的信心,认为已经可以做这样的转变?

这答案,自然就是周边的无线化。在现在,无线网络已经是办公室和大部份的人家必备的配备,而通过无线网络,可以存取 NAS 或云端的资料、可以连接无线的随身存储设备、也可以串流画面到显示设备,大幅减少了对有线连接的需求。可以说 MacBook 上的 Type-C 是以「充电」为第一优先的,其他功能都是「顺便」。这点从盒装内并未附上任何 Type-C 到 Type-A 的转接器,或是网络、屏幕输出等转接器,就可以看出端倪。



然而,理想是这样,现实呢?以小编的工作来说,确实大部份的工作都是在网络上可以完成,最大的困扰,其实是在没有 SD 卡读卡器的这点上。通过无线网络读取相机中的照片或甚至是视频,那操作速度实在是只能用不堪来形容,所以变成必需随身带着 USB Type-C 的转接线和读卡器。这负担倒是不大,但就让 MacBook 原本极出色的携带体积优势失色不少。




说到携带体积,也顺便提一下 MacBook 使用的新变压器。和 MacBook 系列笔记本过去线是连在变压器上的不同,新的 MacBook 的 USB Type-C 线和变压器是独立的,像 iPhone / iPad 的 Lightning 线和小白豆腐的关系一般。变压器本身和过去所有的变压器皆不同,为 14.5V/2A(29W)的输出,体积大约介于手机平板的小白豆腐和 MBA 的变压器之间,极为小巧。然而这种特规的额定输出,表示了虽然 MacBook 是从USB Type-C 孔充电,但并不表示所有的 Type-C 变压器都能提供足够的电力啊!同时,因为其使用的新 Type-C 线,MacBook 失去了 MagSafe 和充电电源指示灯的功能,实在有点可惜。

最终,MacBook 只有一个 USB Type-C 口是个严重的缺点吗?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要看每个使用者和使用环境了。如果你的日常环境足够无线化、云端化,那 MacBook 缺少接口可能不是什么问题;但如何你还是经常会需要插插 SD 卡、插插 U 盘、插插投影机的话,那 MacBook 可能就不是最好的选择了。

结语


搭载这样怪异的键盘、而且还只有一个 USB Type-C,这样的机器要怎么用?小编抱着这样的疑问开始了一个月的试用。然而,在一个月结束的今天,小编发现其实我们日常生活无线化的程度已经比想像中要来得高上许多,除了用无线传输照片还是个瓶颈之外,只有一个 USB Type-C 这点,其实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困扰。出门工作时,MacBook 的电量也足以支撑一整个下午不用带着充电器,所以即使加上了 USB 线和读卡机,整体的重量也依然只有轻松可以形容。

做为比较,苹果这边最接近的机器大概是外型久未更新的 MacBook Air 11 吋。与之相比,MacBook 更薄、更轻、屏幕更大、分辨率也更高;但相对地,Core M 和 Core i 相比在高强度的应用上终究是有些吃力,同时本来就不深的键程变得更浅,在接口上的选择也薄弱许多。

最终,MacBook 放弃所有的接口是不是太早?其实我觉得现代人是有放弃有线连接,只在无线的环境中工作的条件的,而苹果(和往常一样的)无疑想把大家往这个方向推一把。如果你已经建立好,或有心要建立一个适合使用 MacBook 的使用环境的话,这是一台非常好的随身工作伙伴;但如果还需要迁就传统的使用环境的话,那小编觉得就算稍微重了一点,还是只能选择 MBA 了。


作者: sgthan    時間: 2015-8-28 13:53
很想买,就是没钱啊!!
作者: liudiyeye    時間: 2015-10-2 11:13
好贵的啊
作者: iavi    時間: 2015-10-18 12:33
看看就行了
作者: 风云变幻    時間: 2016-1-23 10:44
确实不错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84.95.51.82/) Powered by Discuz! X2.5